台鐵臺北-環島車站
  • 動態地圖
返回動態地圖
基本資訊
簡易站
萬華 2.8 公里
松山 6.4 公里
Taipei Surround Island
100230臺北市中正區
車站官網
出口資訊
臺北市中正區
維基百科

臺北車站

臺北車站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為臺鐵、 灣高鐵、臺北捷運的地下化鐵路車站,與機場捷運臺北車站共站,周邊有臺北轉運站、國光客運臺北車站等公車及公路客運站點. 本站位處臺北都會區鐵道路網之地理中心,具有臺北中央車站的地位,不但是該都會區與北臺灣首要的交通樞紐,也是全臺灣運量最大的鐵路車站. 2004年一份統計資料顯示,該站周圍每日進出人次粗略估計數值約為50萬. 2013年,一份報導顯示該站總使用人次位居全球各車站排行中第25名,僅次於位在日本的第1至23名及第24名法國巴黎北站. 臺北車站於1891年(清光緒17年)10月20日設站 ,歷經多次遷移與改建後,現今站體啟用於1989年9月2日(...... 閱讀更多參見「歷史」一段),臺灣鐵路管理局本部也設於此;隨著臺北捷運、 灣高鐵進駐之後,形成幅員廣闊的地下街區. 車站周邊有商辦、補習班聚集的臺北站前商圈,若再連結臺北轉運站、捷運北門站、華山特區等周圍之「臺北車站特定區」設施,面積可達46.31公頃 . 臺北車站由於最早僅提供火車服務,因此又被俗稱為「臺北火車站」. 臺語則稱為「臺北火車頭」或「臺北車頭」,捷運上之廣播為「 北車站」. 2010年代後部分網友簡稱之為「北車」 . 日治時期的「臺北驛」以音讀「🇯🇵」作讀音 ,英語站名亦以日本語讀音譯作「Taihoku」. 與日治時期不同,2018年夏季臺北捷運於部分車站新增日本語到站廣播時,本站以「🇯🇵」為讀音做廣播. 臺北車站有多條鐵道路線駛入,可搭乘臺鐵縱貫線、臺灣高鐵、臺北捷運淡水信義線與板南線,並設有連通道連接位於機場捷運站體. 車站主體建築位於由北平西路(車站段已經轉作廣場用地)、承德路、市民大道(鄭州路)與公園路所包圍的區塊,其他周邊主要道路包括忠孝西路、中山北路等. 臺北車站屬於臺鐵車站等級中的特等站,各級列車均有停靠,臺鐵現使用第3、4月臺,第3月臺為縱貫線逆行(南向)月臺,第4月臺為順行(北向)月臺. 高鐵臺北站亦為所有列車皆有停靠,使用南側第1、2月臺,在高鐵南港站啟用前同時是高鐵北端起訖站. 臺北捷運淡水信義線與板南線車站分別位於車站主體建築的東側(公園路)與南側(忠孝西路),高運量捷運路線行車控制中心位於地下5層. 由於淡水信義線、板南線月臺層間並未重疊,故需經由地下2層的捷運大廳層轉乘,兩者間為共站轉乘. 淡水信義線車站北端地下3層的穿堂層亦設有臺鐵與高鐵的簡易售票處與剪票口,以便相互轉乘. 桃園捷運臺北車站位於車站主體西側,與臺北雙子星共構. 車站編號的部分,淡水信義線為R10,板南線為BL12,機場線為A1. 臺北車站車站主體為地上6層、地下4層、長149公尺、寬110公尺之建築,車站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平面與地下停車場,南側為「站前廣場」. 一樓大廳東、西、南、北各有三個出入口,臺鐵售票處與列車動態顯示板(TIDS,主要使用電動告示牌)亦設於此,二樓為微風臺北車站美食街,三樓以上樓層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本部辦公室、綜合調度所行控中心等單位使用. 地下1樓為穿堂層,北側透過中山地下街、臺北地下街與京站時尚廣場、機場捷運站、臺北轉運站連通;南側與誠品站前店連通. 臺鐵、高鐵月臺層位於地下2樓,共有4座島式月臺、9線軌道. 由於過去並未預留空間供共構的高鐵月臺與軌道使用,因此原本臺鐵所使用的4座月臺中,轉移其中的2座月臺、4線軌道予高鐵使用 ,現今臺鐵使用第3、4月臺,南側的第1、2月臺則依政府與臺灣高鐵公司間的合約由臺鐵移轉給高鐵使用. 地下3樓為臺北捷運板南線車站、地下4樓為淡水信義線車站,本站設有半高式月臺門. 地下2樓為進、出站閘門及兩線間轉乘穿堂層;地下1樓與站內地下商場連通,並設有8座出入口. 出口M6與壽德大樓和億公司 HOYII北車站美食商場及臺北凱撒大飯店Metro A8地下美食街連通;西側與站前地下街、誠品站前店連通. 本站與鄰近的善導寺站、臺大醫院站,以及中正紀念堂站均設計為民防車站,以防止空襲及炸彈破壞 . 由於其龐大而複雜的站體結構在臺灣非常少見,因此又被戲稱為「全臺最大迷宮」 ,臺鐵甚至為此研發導航APP. ※備註: # 地下一樓共有十二間洗手間,其中三間由一樓出入,四間在付費區內(高鐵臺鐵各兩間),一間由第四月臺身障電梯出入(身障廁所). # 地下三樓的臺北捷運淡水信義線穿堂部分及地下四樓的臺北捷運淡水信義線月臺與臺鐵站體同時施作. thumb|200px|站內轉乘用電扶梯 高鐵、臺鐵車站主體建築每面各有三個出入口,其中東二門與西二門作為進出臺鐵總局之用,一般旅客不能進入,除進出演藝廳或二樓的身障電梯外其他皆不對外開放. 以下為相對位置圖: 在臺北車站周邊的捷運與地下街的出口中,位於臺北捷運車站範圍內的出口編號使用藍色字體,並冠上字母「M」作為識別(取Metro之意),現有M1至M8共計8座出口. 出口M1、M2位於淡水線月臺北端,出口M3、M7、M8位於南港線月臺東端,出口M4、M5、M6位於南港線月臺西端. 無障礙電梯設於出口M2、M4、M8. 目前時刻表上之所有旅客列車均有停靠本站. ;正常時段,以下車次停靠本站內側月臺(南下1B月臺、北上2A月臺,開啟左側車門) *300次、13XX次(南港-臺北-桃園-臺中-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左營)、 *1334次(左營-臺南-嘉義-雲林-彰化-臺中-桃園-臺北) *5XX次/15XX次(南港-臺北-板橋-桃園-新竹-苗栗-臺中) *6XX次/16XX次(南港-臺北-板橋-桃園-新竹-臺中-嘉義-臺南-左營)、 *696次(左營-臺南-嘉義-臺中-新竹-桃園-板橋-臺北)、 *8XX次(各站皆停) 備註:其中13XX次南下列車於本站發車後直達桃園,北上300次及13XX次北上列車由桃園直達本站,其餘車次依上述停靠模式行駛 ;正常時段,以下車次停靠本站外側月臺(南下1A月臺、北上2B月臺,開啟右側車門) *1XX次(南港-臺北-板橋-臺中-左營)、 *2XX次/12XX次(南港-臺北-板橋-臺中-臺南-左營)、 *203次(臺北-板橋-臺中-嘉義-臺南-左營)、 *1202次(左營-臺南-嘉義-臺中-臺北-南港)、 *1293次(南港-臺北-板橋-臺中-嘉義-臺南-左營)、 *295次(南港-臺北-桃園-臺中-嘉義-臺南-左營)、 *333次(南港-臺北-桃園-臺中-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左營) 備註:其中南下295次及南下333次列車於本站發車後直達桃園,北上平日1202次由臺中直達本站,其餘車次則經由板橋後直達臺中 上述車次停靠月臺僅供參考,實際依列車到站為主,反之亦然. 臺鐵便當本舖於本站設有1~5號店,販售多款車站便當. 2008年6月20日,臺北車站之臺鐵月臺出入口部分,正式試辦啟用悠遊卡功能,位處第一段可使用電子票證區間(臺北-樹林),同年8月1起可持悠遊卡至剪票口感應進站搭乘至基隆至中壢間19個車站,不限車種搭乘. 於2011年1月1日,因應臺鐵多卡通驗票閘門啟用,於本站之臺鐵月臺出入口持悠遊卡通皆可使用多卡通驗票閘門,本站臺鐵部分開放使用悠遊卡、一卡通及icash 2.0、HappyCash付費,使用範圍為臺鐵全線各站(含支線),不限車種搭乘(惟觀光、團體、郵輪式、太魯閣、普悠瑪等指定列車除外). 為友善移工,臺北車站於2015年將地下1樓的憲兵隊駐紮室改成穆斯林祈禱室,並比照國際標準規格. 臺北車站原先位於中央處的售票亭,於2011年遷移至西側,並將在大廳的椅子移除,理由是座椅常遭街友佔位,只在兩側通廊擺設少量簡易座椅;民眾若想坐下休息,得上二樓餐廳消費,這使得臺鐵被批評「公共空間商業化」、「排除弱勢者」 . 在移除椅子後,大廳的黑白格子地板,成為不少臺灣人以及移工經常席地而坐的地方. 不過在2020年初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臺鐵宣佈在2月29日起開始禁止民眾在大廳坐下,到5月18日更傳出擬永久禁坐. 事件引起不少市民和政治人物關注. 其中臺北市市長柯文哲在臉書表示,臺鐵的做法「只強調管理方便,常常成了壓抑多元的殺手」. 隨後中華民國交通部在5月20日表示不會永久禁止. 5月23日中午12時,網友發起「坐爆臺北車站」活動,逾400人在大廳靜坐抗議,有人席地野餐、工作和玩遊戲. 在場也有香港人和學生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旗幟,抗議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並於現場唱起《願榮光歸香港》. 車站派出25名工作人員到場,勸離羣眾並要求保持社交距離,內政部警政署鐵路警察局、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也一共派出30名警察維持秩序. 部分民眾認為北車大廳是公共空間,並且是車站地標,值得保留,不認為席地而坐是有妨礙觀瞻. 但也有民眾認為席地而坐阻礙動線, 且可維持車站大廳的乾淨度. 臺鐵局副局長馮輝昇表示,會就大廳使用規劃徵詢各界意見.

順行列車
車次 車種 抵達 出發 開往
逆行列車
車次 車種 抵達 出發 開往
2023 chienwen.net 交通部TDX平臺